对于中药材而言,颜色是评价药材品质优劣的一项重要的指标,而传统中药饮片颜色质量的评价,主要由有经验的药师进行目视评价,这种评价方法存在主观性,且无法对细微的颜色差异进行描述。因此,为了客观的量化中药饮片的颜色,就可以使专业的颜色测量仪器。本文介绍了药材色差仪用于中药饮片颜色的客观量化描述。
中药饮片颜色描述现状:
性状描述是中药饮片、药材及中成药、提取物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中,颜色是中药饮片和药材品质鉴别的重要指标,涉及的品种非常的广泛。这些传统的颜色标准表述简便易懂,且有长期的实践基础,一直靠古籍文献记载的内容与老药工传承的经验来进行操作,但很大程度上只靠操作者的感官检测、经验掌握。特别是在中药炮制过程中,涉及到的颜色指标的描述模糊,无法准确的掌握。另外,炮制工艺主要靠老药工经验传授,不同地区、不同的人以及不同的习惯等诸多因素存在传承的差异,而且富有经验的老药工人数逐渐减少,从事中药炮制的人员难于掌握,存在失传的危险。在中药炮制教学、研究、生产及执法中非常困惑。因此,将中药饮片炮制前后颜色差异量化与统计,制定出每种共性的颜色数据范围,在标准或规范中固定下来,有利于仪器设备的操作,使“火候”的颜色判断具有可操作性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极大地促进了这一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传统工艺的正确传承和有力保护。
自古以来,“火候”是以饮片的形、质、色、气、味、声等作为质量判断指标,采用眼看、口尝、鼻闻、手试等为检验手段,只有“形”与“神”兼备的饮片才是符合炮制要求,这是历代中医药学家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但目测颜色的鉴别方法极易受到人的主观因素(不同的人有深、浅的差异,色度学上称色饱和度)和外界客观条件(光线不一,同一人对同一色会有不同色感,色度学上称亮度不同)的影响,难以精确测量与定量。因此,为了准确客观的量化中药饮片的颜色,就可以使用专业的颜色测量仪器。
色差仪用于中药饮片颜色的客观量化描述:
颜色是中药质量标准中性状评价极为重要的内容。传统的中药颜色检测大多依靠人的感官评估,即通过眼观的方式对中药的颜色进行评价。《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中关于各中药颜色的相关规定如炒山楂“果肉黄褐色,偶见焦斑”;焦槟榔“表面焦黄色”;熟地黄“表面乌黑色”等也为人为经验表述,缺乏客观与准确性。人对颜色的辨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受到光学、视觉生理、视觉心理等诸多因素影响,不同人对同一种颜色可能给出不同的感官评价,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也可能给同一种颜色以不同的感官评价。因此,为了客观的量化中药饮片的颜色,实现对中药饮片颜色量化与标准化,就可以使用药材色差仪。
药材色差仪测量颜色时,通常采用CIELab均匀色空间来表示颜色,该色空间由直角坐标L*a*b*构成。在该三维色坐标系的任一点都代表一种颜色,其与参比点之间的几何距离代表两种颜色之间的色差,用△E*表示。药材色差仪是一种简单的颜色偏差测试仪器,通过测定中药的三刺激值,对中药颜色进行定量表述和分析,其工作原理简单地说即是模拟人眼的视觉系统,利用仪器内部的模拟积分光学系统,把光谱光度数据的三刺激值进行积分而得到颜色的数学表达式,从而计算出L*、a*、b*值及对比色的色差△E*。例如(60,50,15)表示红色,(60,-50,15)表示绿色,(60,15,50)表示黄色,(40,40,20)和(70,40,20)代表具有不同亮度的红色。用两个颜色的CIEL*a*b*之差值△E描述二者的差异。△E表示两种色彩的CIEL*a*b*色彩空间之间的距离,用来表示总色彩差别和建立定量色彩公差。因此,可以很方便对中药饮片的颜色量化与比较。
通过色差仪测量中药饮片颜色,将颜色量化技术引入到中医药行业中,对传统中药的发展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实现了对主观模糊的颜色进行客观的数字化表达,从而使得颜色在中药材质量评价、中药炮制品的分类以及炮制火候与炮制终点的判定上有了科学的依据,进而为推动中药性状鉴定、中药炮制学向准确性、科学性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