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差仪在棉纺产品色差检测中的应用

棉纺产品是以原棉为原材料制作的一种棉质产品,因其透气性和舒适性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但其在生产加工的过程中,由于原棉品质、混棉工艺等的影响,极易产生色差问题,影响成品的外观品质和销售。本文对棉纺产品色差产生原因及色差管控方法做了介绍,对此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

棉纺产品

棉纺产品色差产生原因:

1.原棉性质与混和棉接批差异对色差的影响

在原棉的选配中,原棉的性质和接批棉之间差异大小都会影响纱线的色泽。对纱线染色影响最大的是成熟度,而原棉中的棉腊、脂肪、死纤维的含量是随着纤维成熟度的降低逐渐增加,成熟度愈差的纤维含量愈多,这类物质的抗染性强。低成熟纤维,纤维细度细,胞壁薄,纤维素少,印染加工时不易吸色,色泽萎暗而着色浅;成熟度高的纤维吸色性强,色洋鲜艳而着色深。成熟度差异愈小对染色愈有利,成熟度差异愈大产生色差的可能性就愈大。

2.原棉混合效果对色差产生的影响

在原棉选配合理的条件下,如果做不到正确、均匀地抓取纤维,会造成混和不匀而引起色差,而棉块开松愈小愈彻底,混和就愈充分愈均匀,就有可能杜绝色差。

3.运转管理对色差产生的影响

有了合理的配棉和混和工艺还不能保证不出色差,同时还必须抓好运转管理。例如:挡车工的责任心不强,认识不到防止色差的重要性,排包中夹层棉挑不净;挡车工不按操作规程的标准和要求进行操作,园盘该清底而不清底;挡车工不按先做先用的要求进行换筒,使不同批次的条子混在一起等都可能产生色差。运转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管理,稍一松懈就会影响产品质量造成色差。


色差仪在棉纺产品色差检测中的应用:

人类的眼睛是一种直观的颜色测量工具,人眼对微小的颜色差别也有很敏锐的辨别能力,不过不同观察者的辨色能力是有差别的,并且目视比较时还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得到的比色结果往往不够客观。随着CIE标准色度系统的建立,为客观地、定量地测量颜色奠定了基础。可以通过对物体光谱特性的测量来确定颜色,使许多行业的颜色检验能用仪器代替人眼,常用的就是色差仪。

色差仪是仿造人眼感色的原理设计的。人眼视网膜上有感觉红、绿、蓝三原色的锥体细胞、色差计也分别制作出感红、感绿、感蓝的三种感光器,并把所感受的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输出,由这三种感光值可以换算出样品颜色的三刺激值。它使用方便,精度高,获得表征颜色的各种参数方便,如今已经成为颜色测量行业应用最为广泛的仪器。其采用目前业界最常用的是CIE Lab色空间。CIELab色空间以L*值表示颜色的明度、a*值表示颜色的红-绿值、b*值表示颜色的黄-蓝值。+a*为红色方向,-a*为绿色方向;+b*为黄色方向,-b*为蓝色方向。中央为消色区。当a*和b*增大时,色点远离中心,色饱和度增大。如果单纯以一组L*、a*、b*值来判断某个颜色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但是当对两个颜色进行比较时,可以通过这两个颜色的L*、a*、b*差值来判断它们之间的差别。根据检测数据设定一定的容差范围,在进行品质控制时,测量的样品与标准颜色之间色差值在容差范围内即为合格品,超出则为不合格产品。通过使用L*a*b*色空间,使生产控制实现数据化。

另外,色差仪是以人眼看色的方式测量颜色,它通过测量物体反射的光来评估颜色,比人眼测色更加的客观、准确。油脂色泽测定需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辨别颜色的细微差异,它与人眼的客观性是可变的不同,色差仪基于可控的仪器变量执行客观、可重复的测量。因此,其测量结果比人类观察者测色更为可靠。同时,色差仪通过参照色度学标准,在规定几何条件下进行测色,可以准确的描述细微的颜色差异,以数字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颜色数字的描述,允许纺织生产商为可接受的色泽标准标准建立精确的容差范围,进而对生产工艺进行调整,管控产品的颜色品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