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差仪在纺织色差检测中的应用

纺织品在生产的过程中,由于原材料及生产工艺等的不稳定,就会出现各种类型的色差瑕疵。为了保证纺织品的颜色品质,就需要在纺织品的生产阶段和出厂之前,对纺织品的色差进行检测。传统的检测方法采用的是目测法,这种方法机械性强且容易出现差错,为了快速且准确的测定纺织品的色差,就可以使用色差仪。本文介绍了色差仪在纺织色差检测中的应用。

纺织品

纺织色差类型及产生原因:

印染行业中出现的色差种类有边中色差、前后色差、原样色差、正反色差、色条、色花等多种类型。边中色差值的是织物中间的色相、色光、饱和度等因素与织物边界的颜色存在差异。前后色差值的是同一批被染色的织物,先染出的织物颜色与后染出的织物颜色存在较大差异。正反色差指的是织物正面颜色和织物反面颜色在染色过程中存在较大差异。

色差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前处理效果不好,染色方面中的染料性质、染液配置、工艺条件等。

1.前处理后形成的半成品中存在的疵点有时较为隐蔽,难以被直接查明,例如退浆效果不好,织物白度前后差别大,半成品中织物pH值过大等都可能影响染色效果。

2.染液性质的影响,有些染料受热刺激后会变性,造成织物变色,除此之外,染液的配置,颜料的操作标准化规范化都对染液有影响,工艺参数的不稳定等因素都会形成色差。

3.设备机器的影响,印染轧车的气压,油压发生变化会对颜色造成影响,比如织物染色时,左中右染液的含量不一样,造成色差发生变化,形成边中色差。

4.织物的后整理,后整理对织物的色光影响很明显,扎光整理后色光艳度会发生较大变化,出现原样色差,即处理前后颜色发生改变。

因此需要对织物进行经常性的取样,检测色差等级以保障染色的均匀性及一致性。传统的人眼目视法工作太繁琐,机械的测色检测,使工人处于疲劳状态,而且测量的精度不高,因此就可以使用色差仪。


色差仪在纺织色差检测中的应用: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国家相关标准规定的这种测量方式略显落后随着测量仪器的不断开发和运用,颜色的测量也变得越来越简单,已由传统的人工比色发展到现在的数字化测量,其中使用色差仪测量是比较流行和简便的方法。

色差仪作为一种“标准眼”,它根据国际照明委员会(CIE)推荐的测色原理,采用标准的照明条件和观察条件,排除了人为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干扰,能做到“铁眼无私”,从而客观、准确地测量颜色的色度,以及相近颜色之间微小的差别,因而在纺织、印染、油漆、塑料、印刷、皮革等行业获得广泛地应用。

用于纺织色差评价的色差仪,其测量原理采用最广泛使用于测量物体色调的国际照明委员会(CIE)的CIE1976L*,a*,b*色度系统,借助均匀色的立体表示方法将所有的颜色用L*,a*,b*三个轴的坐标来定义。L*为垂直轴也即中轴,代表明度上白下黑,其值从底部0(黑)到顶部100(白)。中间为亮度不同的灰色过度,有100个等级;a*、b*坐标组成的色度平面是一个圆,表示不同的色彩方向,a*代表红绿轴上颜色的饱和度,其中-a*为绿,+a*为红;b*代表蓝黄轴上颜色的饱和度,其中-b*为蓝,+b*为黄。a*,b*都是水平轴。L*,a*,b*不仅可以精确地表示各种色调,它也为两种色调之间的差即色差表示带来了方便,尤其是在研究或测定近似颜色的差别程度时(比如同一原材料不同批次的比较),匀色空间L*,a*,b*表色系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Eab都可以表示两个颜色之间的总色差△E=[(△L*)2+(△a*)2 +(△b*)2]1/2。

通过色差仪测定的L*,a*,b*值及△E值,就可以对纺织品的偏色情况进行判断,进而调整生产工艺和制定合理的可接受偏差范范围,管控纺织品的颜色品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