纱线色差管控用色差仪

纱线色差是评定纱线品质质量的重要指标,但纱线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原料及染色工艺等因素的影响,极易出现本色色差和染色色差。为了管控纱线的色差,保证纱线的颜色品质,就可以使用色差仪来进行检测。

色差仪检测纱线的色差

纱线色差产生的原因:

纱线色差是评定纱线品质的重要指标,也是棉纺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把关产品质量的重点之一,纱线色差又叫黄白纱,可以分为本色色差和染色色差。

本色色差就是产品在着色前显现的色差。染色色差就是产品只有在着色后才能显现的色差。一般来讲,纯化纤纱由于化纤原料颜色单一,故化纤纱线色差较小:涤棉、粘棉纱等化纤与棉混纺纱线色差也较小,而棉型纱线极易产生色差。

本色色差产生原因:本色色差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配棉工艺不合理,清棉工序混棉不均匀,各工序没有保证先纺先用,锭速级差引起的长片段和条干引起的短片段的捻度差异等,都是造成本色色差的主要因素。

染色色差产生原因:由于产品中掺有异性纤维或原棉成熟度差异过大,致使纤维着色能力不同而产生染色色差。纱线产生色差的根本原因是原棉颜色的差异和在加工过程中对原料没有进行很好地利用、搭配,以及没有采取必要的把关和预防措施。

纱线色差仅对同一批号的纱线而言,不同批号的纱线没有可比性。色差仅凭肉眼就能看出来,不明显的需借助荧光灯来观察。色差纱线对印染布和色织布等色布影响很大,会产生上色不匀、染色条花、染色色差等有损织物外观质量问题。因此,控制纱线色差是纺纱生产中的一个重点。

纱线色差管控用色差仪:

色度测量的方法有很多种,主要就可以分为人眼测色以及仪器测量两大类。我们知道颜色是人们对物体表面色彩的一个主观的评价,不同的观察者即使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的色度测量结果可能都会存在区别,它涉及到观察者的视觉生理、视觉心理以及照明条件、观察条件等许多问题。因此,色度学的定标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标准纸上,为此国际照明委员会(CIE)在1931年规定了一套标准色度系统,称为CIE标准色度系统。各种色差仪、分光测色仪就可以按照CIE标准色度系统对物体表面颜色进行色度测量。

在对纱线色差进行检测时,由于目视法测色结果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同观察者测量的颜色就容易出现差异,想要准确评定纱线的颜色差异程度,就需要使用色差仪来进行测量。

色差仪是利用仪器内部的标准光源照明来测量透射色或反射色的光电积分测色仪器。用色差仪可以直接测量物体色的三刺激值和色度坐标,还可以通过模拟计算电路或连机的计算机给出两个物体色的色差值。决定色差值大小的三个要素,其中第一项就是L值,主要控制产品颜色的深、浅,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黑白,色差仪中采用正、负两个方向表示。第二项要看a值,a值表示红、绿,仪器中也是用正、负两个方向表示。第三项我们要看b值,这个值表示黄、蓝正负两个方向。如果色差仪上显示这三个值离0(远点)都比较近,说明产品的色差比较小,反之则比较大。

纱线色差预防措施:

1、加强棉花检验和逐包检验工作。取样一定要全面,要确实有代表性,各项指标试验要准确,真突地反映原棉实际质量情况;对正常使用中的棉花进行逐包检验工作,发现个别品级、色泽等质量指标有差异的棉包,要合理使用。

2、配棉时要保持原棉色泽上有主体。使一种颜色原棉占70%以上,并且有一定量库存保持相对稳定。配棉还要满足相似原则。

3、认真分析原棉的成熟度,把成熟度作为控制原棉染色质量的指标。

4、认真分析黄白纱型特征。

5、加强清棉工序操作管理。

6、各工序必须保证先纺先用,避免半制品长期积存。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